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是指在城市地下集中用于敷设电力、通信、广播电视、给水、排水、热力、燃气等市政管线的公共隧道。世界上发达国家已经建设成完善的综合地下管廊设施,我国正处在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地下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有利于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城镇化发展质量,有利于增加公共产品有效投资、拉动社会资本投入、打造经济发展新动力。
地下综合管廊系统不仅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还极大方便了电力、通信、燃气、供排水等市政设施的维护和检修。此外,该系统还具有一定的防震减灾作用。共同沟建设避免由于敷设和维修地下管线频繁挖掘道路而对交通和居民出行造成影响和干扰,保持路容完整和美观。降低了路面多次翻修的费用和工程管线的维修费用。保持了路面的完整性和各类管线的耐久性。便于各种管线的敷设、增减、维修和日常管理。由于共同沟内管线布置紧凑合理,有效利用了道路下的空间,节约了城市用地。由于减少了道路的杆柱及各种管线的检查井、室等,优美了城市的景观。由于架空管线一起入地,减少架空线与绿化的矛盾。
北京早在1958年就在天安门广场下铺设了1000多米的综合管廊。2006年在中关村西区建成了中国大陆地区第二条现代化的综合管廊。该综合管廊主线长2公里,支线长1公里,包括水、电、冷、热、燃气、通讯等市政管线。1994年,上海市政府规划建设了大陆第一条规模最大、距离最长的综合管廊——浦东新区张杨路综合管廊。该综合管廊全长11.125公里,收容了给水、电力、信息与煤气等四种城市管线。上海还建成了松江新城示范性地下综合管廊工程(一期)和“一环加一线”总长约6公里的嘉定区安亭新镇综合管廊系统。中国与新加坡联合开发的苏州工业园基础设施建设,经过10年的开发,地下管线走廊也已初具规模。
住建部会同财政部开展中央财政支持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工作,确定包头等10个城市为试点城市,计划到2018年建设地下综合管廊389公里(2015年开工190公里),总投资351亿元。根据测算,未来地下综合管廊需建8000公里,若按每公里1.2亿元测算,投资规模将达1万亿。
国务院高度重视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2013年以来先后印发了《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城市地下管线建设管理的指导意见》,部署开展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试点工作。
除了住建部之外,包括发改委、财政部等相关部门都已经下发有关文件,支持地下管廊建设。2015年1月份,住建部等五部门联合发出通知,要求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地下管线普查,此后决定开展中央财政支持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工作,并对试点城市给予专项资金补助。
试点的10个城市总投资351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102亿元,地方政府投入56亿元,拉动社会投资约193亿元。“我们的思路是以试点示范带动全国建设地下综合管廊的积极性。全国共有69个城市在建地下综合管廊约1000公里,总投资约880亿元。
传统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巡检工作由于站点多,管线复杂,人员巡检效率不高,同时存在也着许多安全隐患。人工巡检:人力成本高,效率低,大量不可达区域。近目视监测可靠性低,存在较大的安全风险。达可益智能巡检机器人,通过轨道式移动的巡检方式,搭载高清摄像机以及红外热成像识别,同时集成有害气体检测,温湿度监测,烟感探测,光照探测等多种传感器,同时辅助双向语音对讲系统,通过监控平台使用户实时监控现场环境信息,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安全性。
城市地下综合管廊轨道机器人监控巡检的运行模式
自主巡检——运行人员根据巡检时间、周期、路线、目标、类型(红外、可见光等)灵活进行任务定制,机器人按照定制任务进行自主巡检。
定点巡检——运行人员选择部分设备进行巡检,系统自动生成巡检路线并执行定点任务。
遥控巡检——运行人员通过后台手动控制界面,控制机器人执行巡检任务。
现场监测
可见光视频:选用200万高清1080P高清工业级全方位面阵红外云台摄像机,采集可见光视频,采用H.265视频压缩标准编码成高清数字视频信号。
设备温度:系统可以显示监测设备的表面温度数据。
局部放电监测:通过地电波超声波探测传感器监测电器设备中的各种放电信息。
多级监控
可授权多级联网监控:系统可以通过以太网组成多级联网监控系统,实现分布式智能监控系统。
可授权多级信息共享:通过权限控制,可在各级监控系统中设定权限,通过授权进行信息共享。
推荐新闻
-
2023-05-08
达可益大棚机器人走进桐乡市运河现代农业园区
-
2023-04-24
金川集团镍冶炼厂迎来新伙伴“轨道巡检机器人”
-
2023-04-03
智能巡检机器人推动数字工厂破解变革转型“密码”